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从“绿色”到“ESG” 金融强国建设走向纵深

时间: 2023-11-19 01:00:10 |   作者; 乐鱼官网客户端

  11月17日至18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华通讯社与生态环境部共同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新华社广东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承办的2023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在广州南沙新区举行。本次大会以“气候金融美好世界”为主题,旨在通过打造多元、国际化的“融智+融资”服务生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绿色、低碳领域,逐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应对气候变化产业发展。

  在18日下午举办的“金融赋能绿色技术创新”专题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分享了其关于“ESG+金融”多元化发展路径的观点,并指出处理好“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绿色产业化和产业绿色化”这三对关系的重要性。杨涛提出的部分领域短板问题与解决建议也具有较强实操性,对于逐步加强绿色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较于绿色金融,‘ESG+金融’所覆盖的领域与功能价值会更广一些,涉及环境、社会、治理等不同层面,因此设定有关标准与规则的边界,对于具体应用来说至关重要。”杨涛认为,可根据国际主流线索,将广义层面的环境和治理领域与金融要素实现有效衔接,将“ESG+金融”理念具象化,从而形成清晰的发展路径。

  对于如何促进ESG金融工具创新,杨涛提出“需求、供给、监管、基础设施、生态”等五方面因素。

  在供需方面,杨涛建议称,“首先,需要挖掘ESG领域的核心金融需求,比如所需资金偏重短期还是中长期,所需业务支持属于融资需求、风险管理需求亦或是支付结算需求;其次,金融供给侧范畴包括持牌金融机构、类金融组织以及服务于金融产业链的企业等,面向ESG相关指标特点,这些供给侧机构需要开发出定制化产品,并不断的提高服务质效。”

  在风险监管方面,杨涛指出,“所有创新行为必然经历效率与安全的‘翘翘板’,这是金融行业前行面临的永恒命题。针对‘ESG+金融’诸多细致划分领域的创新,要做到风险的有效识别及相应监管政策的配套。”

  在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方面,“ESG+金融”需要得到类似数据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持,也需要类似信用评估与信用增级的“软设施”保障。杨涛表示,金融生态更多代表的是文化价值观,金融体系建设要充分引入民间传统文化价值,引导参与机构形成更多共识。

  回顾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成果,目前市场已形成了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蒸蒸日上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据中国人民银行11月初发布的2023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绿色贷款增速保持高位。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居全球首位,同比增长36.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6个百分点;另据人民研究局发布的专栏文章介绍,截至三季度末,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

  “随着‘量’的水平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未来绿色金融强国建设将着重‘质’的提升,也就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结合。”杨涛指出,在此背景下,尤其要处理好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绿色金融和科技金融,以及绿色产业化和产业绿色化等三对关系。

  “目前,金融支持典型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已经较有成效,而对于‘非绿’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仍有提升空间,这就需要转型金融‘接棒’绿色金融,并做好支持对象类型的甄别工作。”杨涛解释称。

  此外,结合目前发展现在的状况来看,我国绿色金融领域尚存在识别与计量标准不够完善、信息不对称、成本收益不匹配和数字化支撑不足等短板。对此,杨涛建议称,未来要提升绿色信贷项目环评要求,加强信息公开披露和项目增信支持。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分布式技术快速迭代,金融形态、金融功能、金融要素都在出现重大变化,利用新技术推动绿色产业链数据升级为可计量、可入表,甚至被金融机构所接受和认可的数据资产,也将是一项重要的探索。

上一篇:金融服务职业工业攻略_职业攻略_前瞻 - 前瞻网
下一篇:金融包含哪些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