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2023企业高水平发展的5大建议

时间: 2023-12-31 15:38:59 |   作者; 乐鱼官网客户端

  大家好,今天特别高兴参加我们嘉宾派第11季开学典礼。吴婷校长给我出了个题目叫《解读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所以我想就这个题目跟大家进行一个交流。

  大家必须要知道,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我们现在提得比较多的一个词汇,既有国家经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也有企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但是国家经济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又是建立在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基础之上的。所以今天我想讲讲关于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我的一些建议和体会。

  国家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我们提出要解决从数量到质量,从规模到效益,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过去“有没有”到“好不好”,这是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基本核心理念。

  企业的高水平发展是相同的。过去我们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希望可以快一点、大一点,希望可以快速成长。但今天我们可能希望公司发展得好一点、稳一点,我们大家都希望公司进行高质量发展。

  这些是有所变化的,大的环境变了,我们自然也在跟着变,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对这种变化不适应。

  我们有些企业家,很留恋过去那种高速成长的时代。我记得10年前去日本跟三菱商社的社长交流,他告诉我,其实日本很多年轻人,他们很怀念日本的工业时代。不过当时日本东京大街上都戴口罩,那时候戴口罩,可不是因为什么疫情,而是因为污染。

  三菱社长告诉我,当时日本的近海都没有鱼,到处是臭河沟。他说当时确确实实是快速地增长的时代,但是很多问题比如污染就非常严重。现在日本的GDP降了下来,但是日本的经济生活,还是很好的。

  他跟我说的这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其实我们今天也一样。大家常常怀念过去高增长的时代,但是坦率来讲,那个时代已逝去了,我们一定要迎接今天的时代。

  那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企业到底该怎么发展?需要注意哪些关键性问题?我想跟大家谈五段线

  我们不要做那些虚头巴脑的事,而是要扎扎实实把主业做好,把企业做好。有时候,我们可能更多的是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然我们也要仰望星空,但是我们更多的是把仰望星空的望远镜做好,把玻璃镜片做好,这可能就是我们企业家的责任。

  所以做企业,我们该更重视企业里那些扎扎实实的工作,而不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远离企业的一些事情上去。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里的各种消息每天轰炸不停,如果我们总是缠绵在那里边,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那是不应该的。

  当然那些东西也要听,也要看。但是我们做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事做好,我们得学会深度学习、深度工作和深度思考来研究我们自己的问题。

  围绕着专业化和多元化,这么多年我们也讨论了很久。其实我们很多人做企业,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做专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机会的增多,我们走向多元化,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大家又集中精力来做好专业。我本人是个专业主义者,我过去在中国建材做了18年的一把手,在中国建材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敢越雷池一步,就是一直做建材,从20亿收入做到了4000亿收入。

  国药也是这样,我在国药从300多亿做到2500亿,我离开8年了,现在国药做到7000多亿的收入,也是始终只做医药这个行业,没有敢越雷池一步。

  我讲这些是啥意思?就是想对大家说,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我们可能还要聚焦专业主义,因为我们的精力、能力、财力是有限的。

  做企业不是百米冲刺,也不是马到成功。其实马到了,也不一定成功。做企业其实就是一个马拉松,是一个长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人问我,宋总,你说做企业做多少年才能做好?我说你要想做到好,可能要十年二十年,你要想做到极致,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三四十年。

  有人问宋总你怎么算出来的?我说不是算出来,是我做出来的。我在中国建材时,旗下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像北新建材、中国巨石这一些企业都有40多年的历史,做到现在才能够说是世界一流的企业,也是绩优的上市公司,都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

  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客户服务,都是为了创造客户,所以客户是我们企业的江山。这是我们做企业的出发点。

  除了四大主义之外,我们还有四大核心,就是我们肯定要有核心业务、核心专长、核心市场和核心客户。

  ,我们叫业务归核化,也就是核心业务我们要做大做强,非核心业务尤其是有出血点的非核心业务,我们要果断把它剪掉,不要在非核心业务上下很大的功夫。

  核心专长,企业要明确自身的核心专长是什么,没有核心专长,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企业怎么样打造核心专长,提高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考虑内部环境、战略的判断能力和执行能力、所在行业特点等因素的差异,制定差异化战略,通过差异化竞争,塑造品牌知名度,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市场

  ,就是我们的市场究竟在哪里,到底是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还是区域市场,是行业市场,我们一定要要搞清楚。

  比如像中国建材的水泥,就是一个短腿产品,它的核心市场只有200公里,因为百公里的吨运费就50块钱,200公里就是100块钱,对企业来讲挣这100块钱就够了。所以像中国建材,它做水泥,不是在全国都做,而是做了45个地级市,这是它的核心市场。核心市场里边,赚的钱占它整个利润的80%,这叫精耕细作你的核心市场。

  ,每个企业都要有忠诚的客户,客户不光是销售员去维系,企业一把手也要关心和关注客户,你看董明珠,虽然身为董事长,还经常直播带货和客户交流。

  我主张要有一个业务焦圈,就是横向选择的时候,一般的业务我们别超过三个,三个为限;纵向,我们在产业链上也不能做得很长。我不大赞成做全产业链,因为全产业链我们没那么多的精力和财力。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德有个“帕卡德定律”,他说大企业衰败可能是三方面:第一个是人才的成长跟不上企业成长的速度,企业快速扩张,人才培养不够,就会衰败;第二个是机会太多,眼花缭乱,可能也会衰败;第三个是战线拉得过长,会衰败。

  再一个就是关于企业定位,定位很重要,我们到底怎么定位自己?如果你是中小企业,可能就要围绕着专精特新做。如果你是大企业,就要围绕着世界一流去做。

  这两者是不同的。像专精特新,大家都知道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这么多东西;世界一流,是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和治理现代这一些内容。所以我们要定明白自己的位。

  如果我们做专精特新,我们就做小巨人,做单向冠军、隐形冠军;如果我们是500强,可能对标的就是世界一流。

  我有时候给大家讲,也不是每个企业都要对标世界一流,我觉得我们在不同的定位上,能采用不同的对标。还有,大家都希望上市,是不是都得上市?也不见得。

  有的适合上市,因为长期资金市场大家都知道它的创新能力,给的估值很高,也就是你确确实实有成长性。但如果你说我只是赚了钱,我不具备很高的成长性,也不见得非得上市。

  我们现在全国的公司制企业有5000万家,A股市场我们只有5100家上市公司,我们的上市公司仅占我们公司数量的万分之一。

  这是啥意思?就是我们不见得都得上市。有的可以追求上市,合适的就去上,不合适的也不是非要走这一条路。找到符合自己的路,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样更好。

  这就是我今天想讲的第一部分内容,做强主业。过去4年,我做上市公司协会的会长,我发现上市公司出了问题的,除了违法乱纪之外,大部分是由于偏离了主业,盲目扩张,什么都想做,最后轰然倒下。所以把这一点放在第一位,就是想对大家说,扎扎实实做好我们的主营业务。

  现在创新一词用得很多,但是人家突然问你什么叫创新,你不见得能够回答上来。实际上熊彼特在1912年那本《经济发展理论》里,进行了清晰的论述。

  他讲什么叫增长,什么叫发展,增长和发展的区别是什么。熊彼特说从1辆马车到1万辆马车,这是增长;从马车到蒸汽机车,这叫发展,也就是发展是质的变化,这是一种创新。增长,它是一个量的变化,不见得是创新。

  所以我们今天用快速地增长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来区分增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实和熊彼特书里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

  熊彼特认为什么叫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新组合,新组合就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这个组合可能是技术的组合,也可能是商业模式的组合。只要是组合,就是创新。

  像今天我们讲电动车,电动车和汽车相比区别在哪?汽车的组合是什么?是油箱、发动机、方向盘这么多东西。而电动车是电池、电机和电控。这场新的组合,产生了一个新的产品。

  京东、淘宝是什么新组合?是网络、外卖、商家和客户之间在线上的一种组合,颠覆了我们过去的实体店,所以创新其实是一场新组合。

  这个组合谁来做?是企业来做。在哪组合?在企业里。企业里谁来领导这场组合?是企业家。企业家用什么去做组合?用资本。

  你看,几句话就把创新讲清楚了。创新是新组合,组合的主体是企业,领导企业组合的是企业家,用于组合的是资本,资本是企业家创新的杠杆。

  但是企业家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创新不一样,科学家的创新是要发明和发现,不见得有短期的利益企图,比如我发明了引力波,证明引力波的存在,这引力波马上能赚到什么钱吗?不见得。

  但是企业家的创新,是有硬约束的。要么你有当期的效益,要么你有市场的价值。如果这两个你都没有,再好的创新你还不能干。

  像当年摩托罗拉,做的卫星电线颗卫星打到天上,覆盖全球,你要说真的是个好创新。现在马斯克也在做星链计划,也是这东西。但当年,摩托罗拉的卫星电话有两个问题,一是信号没那么强,二是费用太高,一分钟好几美金,所以它就亏了27亿美金。最后摩托罗拉由盛到衰,这是个拐点。

  所以做企业,我们的创新比科学家的创新还要难,因为我们有一个硬约束,我觉得大家也要很清楚。

  再一个,创新不必然都是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也是创新。在美国,高科技创新只占社会贡献的25%,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它占社会贡献的75%。

  什么叫零科技?就是商业模式创新。这是德鲁克1985年提出的概念,他当时以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例,指出这两家企业自身并没什么高科技,但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也是创新。今天像京东、淘宝、滴滴,实际上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包括很多企业其实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像我过去工作的中国建材旗下的北新建材,它一个主产品石膏板做得特别好,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有60%,每年也有200多亿的收入,三四十亿的利润,很稳定。即使去年那样的环境,也很稳定。

  它的产品石膏板凭什么能够占领市场?是源于它的产品,石膏板装修用到的材料又轻又结实,施工的工人都愿意用,所以经久不衰。

  你说这石膏板做得又轻又结实,它是高科技吗?北新建材的年轻人说,宋总,您对外介绍一定说我们是高科技。我说看和谁比,和芯片、生物制药,你肯定不是高科技,但没关系,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你只要赚到钱就是好科技。你赚到钱就行了,这就是你的特长。

  所以我就跟大家讲,其实企业的创新很实际,就是要解决企业的问题。所以不管是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甚至零科技,都是我们创新的一些范畴。

  再一个创新要重视模式的选择,到底什么模式适合我们?我给大家归纳了5种模式。

  自主创新就是原始的、独立的创新,我们自己干出来的,但是这样的创新不太容易。像中国建材,过去这些年做了碳纤维,做了手机上的电子玻璃等等,都属于自主创新,但时间都用得很长,投入也很大。我在国药的时候,做一个新药需要10年时间,10亿美金的投入。现在国药的同志告诉我,10亿美金不行了,现在平均26亿美金的投入,这不是一个小企业能做的。像华为做自主创新,每年投入1400亿研发费用。

  是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自主创新?现在一定要进行自主创新,不然人家会卡我们的脖子,所以我们大家都希望更多企业能承担起自主创新这样的任务。

  集成创新其实就是借鉴的技术与自己的技术结合起来,集成起来,这是我们现在创新的一种主流模式。像京东方做的液晶显示面板,最早是在韩国收购了三条线,从那儿做过来,现在它做到占领全球市场28%,包括TCL等,加起来占到全球市场的60%。过去我们叫“缺芯少屏”,现在我们的屏不缺了,而且供应全球。这种技术实际上属于集成创新。

  企业的很多创新是建立在不停的改进上。产品不见得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在技术上不停地去改进。

  像水泥,大家说水泥是个传统产品,其实水泥也不传统。铜的历史有4000多年,铁的历史有2500年,水泥的历史只有180年。水泥的原料很简单,就是石灰石加粘土,烧烧磨磨,今天还是这么做。但是水泥产生以后,你看它技术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国初期,在甘肃永登,前苏联援助我们的一条水泥线年前我们做一条这样的生产线人。现在我们新的智能线人,工艺并没什么改变。但是你看到,随技术不停地更新,同样的规模,从12000人到现在只要50人,完全智能化的生产线。

  我们国家是个水泥偏好的国家,前年我们用了24亿吨水泥,占全球的60%。我们的铁矿砂70%以上靠进口,木材60%靠进口。我们的石灰石遍地都是,所以我们都用水泥来做建筑。

  水泥它有些特性,就是它可以流动,然后再凝固。比如像港珠澳大桥,假定不是用水泥做,用钢做,用木材做,都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正在建设的川藏铁路,隧桥比90%以上,除了隧道就是桥梁,它只能用水泥。你看这么一个产品,它是进行持续性创新的。

  记得我有一年去法国,拉法基集团当时是世界水泥大王,排名第一。我到那去以后,拉法基的总裁乐峰先生请我吃饭,吃饭前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宋先生,你觉得未来50年有没有一种材料能代替水泥?”我想了想说:“没有。”他说为什么?我就说,因为水泥的性价比太好了,太便宜了,石灰加粘土,就能做成这么好的胶凝材料,它很难取代。他想了想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咱俩喝酒吧。”

  颠覆性创新这个词汇,来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坦森先生,他在1997年写了本书叫《创新者的两难》,在书里,他讲到不重视颠覆性创新,将会被颠覆。而且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你往往有持续性创新,又有颠覆性创新,所以常常会处在两难的选择。像我们央企就有很多被颠覆的例子:彩虹,原来做彩色显像管的,后来被液晶颠覆了;乐凯是做胶卷的,后来被数码相机颠覆了;华录录像机,后来被DVD颠覆了。

  颠覆来得很快,没有过程。你看现在正在颠覆的是什么?是电动车正在颠覆汽油车,去年电动车卖了688万辆,速度也在加快,到处都在布置充电桩。过去我也问过专家,他们告诉我说2035年电动车会取代汽油车,现在看来不用到2035年就被颠覆了。

  但是在颠覆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件事儿。比如现在一汽也好,北汽也好,他们既做汽油车,又做电动车,不是突然就不干了。比亚迪是汽油车不干了,但是他还做油电混合车。他们往往既做持续性创新,又做颠覆性创新,既做矛,还做盾。

  为什么?因为现在汽油车还有一定的销量,还有利润。电动车不做,他知道就会被颠覆,所以他两个都要做,就两难选择。很多产品不见得上来就颠覆了,但是做企业家,你必须想到这样一个过程。

  现在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转型,但是转型不是转行,除非你这个行业真的会被颠覆,或者你这个行业急剧的萎缩。

  如果你仅仅是因为我这个行业竞争很激烈,我不干了,我劝你不要这样做,你还是要在原来的行业里边,去做一个细致划分领域,你是转型不是转行,因为你到另一个行当,你会发现它照样过剩。

  今天的电动车过不过剩?今天的电池过不过剩?都是过剩的。你可能发育出一个市场,很短时间,很快就过剩,所以今天它都是动态的,时间越来越短暂。你怎么办?所以我就说你不要简单地去转行,你可以在细致划分领域里去做。

  比如像玻璃行业,有建筑玻璃、汽车玻璃,光伏玻璃、电子玻璃、医药玻璃、日用玻璃、光学玻璃等等,你能不能在一个细致划分领域里做到第一?像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就做汽车玻璃,做了几十年,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30%,在中国市场上能超过60%,它就做好了。像蓝思科技,它就做手机上这片玻璃,也做好了。

  所以你不要简单地去转行,你可以在细致划分领域里去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按照这样一个思路去转型,而不是简单地一看过剩就要转行,转过去发现比这边还过剩,你怎么办?

  所以这也是我们思考的一个方案。如果行业真的不行了,那你必须得转,不转不行。像我刚才讲的,被颠覆的行业你还要做,也不现实,所以你要做好选择。

  因为现在讲管理的人不是很多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们和西方企业差距是很大的,所以那时候我们很认真地学习管理,学习日式管理、美国管理、德国管理等等。尤其是日式管理,对我们影响很大。

  但是你看最近这些年,我们比较主张的是“创新+资本”。其实我们前面有两个老师,一个是美国人,他们是“创新+资本”,在美国发展大量的高科技企业。还有一个老师,是德国和日本,他们是“技术+管理”,把产品做到极致。

  回过头来,我们中国自己,我认为必须把两种都得抓起来。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们不搞“创新+资本”,我们的速度跟不上去,如果我们不搞“技术+管理”,我们的产品做不好。

  中国是制造大国,我们得用海量的产品去换汇,换了汇,去买短缺的能源,甚至粮食等这么多东西。我们是14亿人的大国,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产品做好,我们要从中低端到中高端,再到高端,这样我们才可以挣到足够多的钱,才能保持国际贸易的平衡,这就是我们的问题。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问题。俄罗斯就不缺能源,也不缺粮食,我们既缺能源也缺粮食,所以我们肯定是一个制造大国。二十大报告我们讲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反复讲实体经济,这就决定了我们一定要把自身的管理做好。

  像宁德时代,做了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它当时选择了三元锂电池,技术非常之好。但是各位明白宁德时代之所以电池做得这么好,并不只在于它的技术,它有非常精良的管理,就是极限制造。

  什么叫极限制造?过去我们讲六西格玛,这是摩托罗拉创造的,后来杰克·韦尔奇搬到了GE公司,也就是对缺陷的控制率控制在6个西格玛,百万分之一。它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它是做航空发动机的,如果控制不好质量就会出问题,它要万无一失。

  而宁德时代推出的所谓极限制造是12个西格玛,把缺陷控制在十亿分之一,为什么这样做?

  它1.7秒钟出一个电芯,2分半钟出一个汽车的电池包,这么大规模的生产,它一定要保证电池不能发热,不能燃烧爆炸。

  所以你看现在宁德时代,它去年全球市场占有率38%,中国市场占有率48%,尽管竞争那么激烈。他靠什么?靠质量做保证。质量是靠什么?是靠管理来提升的。做一个企业,其实就做几件事:第一,你把产品造出来,这往往靠创新;第二,你要量化生产,你能不能成规模。第三,你能不能把合格率提高,提高到98%、99%以上。第四,能不能把成本降下来。

  所以我讲管理很重要,但管理靠什么?最重要的是方法论,你得有些方法,比如极限制造是方法,六西格玛也是方法。日本人叫管理工法。我做企业40年,做过10年大企业的厂长,做过18年央企的董事长。我管的企业上千家,几十万人,这样的企业你要让它产生效益,必须有非常精良的管理。所以我在过去也推出了好多方法,我的《三精管理》就记录了这些方法。

  组织质量能不能提高,组织它是不停地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你要不停地进行精健化。咱们老讲你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一边长一边要减,减什么?减层级、减机构、减冗员。你要不停地瘦身健体,这个组织才能够精健。

  精者质量,细者成本。我刚才讲都在用的方法,包括成本怎么控制,成本对标。对标是当年施乐公司推出来的,是最有效、最简单的控制成本的管理方法。谁做得好,和它对标,它为什么能降到,你为什么降不到?其实不复杂,它是个数量化管理的方法。像女孩子想减肥,怎么减?吃减肥药?不吃饭?都受不了的。最好的办法是每天拿个秤称一称,今天发现又重了0.2公斤,明天少吃点,就控制了,就是数量管理的反复对标。这样的解决方法也挺简单的。

  在企业里边,即使你组织精健了,管理精细了,但如果你经营无方,照样会输。像现在咱们大家拿的手机都是苹果、华为、小米、三星。而十几年前,大家拿的大多是诺基亚。诺基亚手机业务为什么退出历史舞台了?它不是管理问题,诺基亚的管理非常精良,它的问题出在哪儿?发生在经营上的错误判断。在手机向平板智能化手机转化的时候,它认为手机是接听工具,所以就退出了舞台。

  其实把电脑的界面放到手机上来,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有这个技术,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技术,只是个想法而已,看你怎么判断。

  像这些其实都是经营里的概念,所以我说,上个世纪我们基本是生产管理时代,这个世纪的20年实际是经营管理时代,又重视管理,还重视经营。

  咱们在座的嘉宾派企业家,管理我们大家可以下移给部下,但是经营没人能取代你。所以在这样一个时间段,我们既要强调管理,还要强调经营,我们其实就是从一个管理者上升到一个经营者。不是管理不重要,而是经营更重要。

  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但创造客户对企业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的检验是什么?实际上就是绩效。绩效是什么?现在我们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利润,赚了钱没有;第二件事是价值,给没给你好的价值。

  过去我们讲利润,但今天进入到一个创新资本时代,我们又要讲价值。20年前,长期资金市场计算价值很简单,我称当时为工业资本时代,它怎么计算?就是利润乘市盈率倍数。你的利润越多,利润乘上你的市盈率,你的市值就越高,所以当时企业就拼命地做利润。

  那时候我们叫整体上市,打包都弄到一起。像当年杰克·韦尔奇做的GE,他当时从160亿美金做到了6000亿美金的市值,全球最高市值。怎么做的?就是谁挣钱他就收购谁,总之利润要有。所以最后他就进入了金融。

  后来他的利润百分之四五十是靠金融,你去看现在GE是怎么做的,把金融先甩掉了。现在又细分成了三个公司,一个是航空发动机,它的老本行;一个是医疗器械;还有一个是新能源。它做成了三个细致划分领域里的头部企业,分拆成三个上市公司。

  为什么会这么做?因为长期资金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用原来的估值系统了。资本今天用的是什么?是用你的创新能力和未来价值算的。你今年哪怕没有利润,但我认为你有价值,我可能给你个高市值。今天你即使利润很高,但我认为你没有成长性,我可能不给你价值,甚至减值。

  大家知道特斯拉,丰田和奔驰市值加起来都不及特斯拉,但是丰田和奔驰都很赚钱。我就问基金,为什么你们给丰田和奔驰这么低的估值,而给特斯拉这么高的估值?

  他们说很简单,丰田也好,奔驰也好,它们所有账面资产、固定资产,未来都得做减值。因为未来是电动车,所以汽油车的这些固定资产都得做减值。给它的价值是我们减了值以后的价值。

  你看他们今天是这样想的。所以我开头讲的那句话,如果不具备上市的条件,不一定非得上。你说我赚钱,光赚钱不行。你还得有一个成长,你还得有一个核心的技术。

  我刚从一个企业过来,它叫韶音,做耳机的。它的核心专长就是骨传导技术。这几年发展非常迅速,我看是一个独角兽,未来在长期资金市场上市也会非常好。今天的长期资金市场,很难接受传统行业的企业,你说很赚钱,很赚钱也不行。所以现在我们在做什么?

  像中国建材,去年它的一个碳纤维分拆了,其实利润也不高,市场上给了它70多倍的市盈率,400多亿的市值。如果放在中国建材的大包里,市场只给它6倍的市盈率,你看这不就是变化吗?所以我跟大家讲,今天做企业,我们考虑绩效的时候,又要考虑利润,又要考虑价值。过去大家上市干嘛?募集资金,要发展。但今天我们上市,我们要有价值。

  做企业咱们不可以只想冲锋,我们还得知道风险随时都在。我以前读过但丁的诗集,前面的序言就写了,说你看到犁地的农民,是不是看到一个死神总在尾随着他。

  我们企业也一样,你看企业都在经营,但是风险无时不刻在我们身边,所以做企业一定要有风险的意识,才能够行稳致远。

  第三个是大企业病风险。你不要得大企业病,企业的逻辑是成长逻辑,但是盲目成长你就得了大企业病,像企业里的官僚主义和,很容易让你轰然倒下。最后一个是防止经营性风险。

  大家都知道柯林斯写过《基业长青》,但是他还写过一本书叫《再造卓越》。因为《基业长青》这本书,他举了18个高瞻远瞩公司的例子,但是几年之后,那些公司纷纷倒下,所以他又写了本书,分析为什么他们倒下,为什么有的会东山再起。他讲了企业倒下有五个过程,第一个是狂妄自大,第二个是盲目扩张,第三个是末世危机,第四个是寻求救命稻草,最后无声无息,濒临死亡,倒闭了。

  如何防止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也给大家讲4条。第一个是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做企业,第二个不要盲目扩张,第三个有了危机的时候,不要掉以轻心,要抓早抓小,立即处理,不要失去最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个,处理问题要对症下药,不要有病乱投医。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数字化的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与建议
下一篇: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议政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