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 2024-03-06 23:46:52 |   作者; 乐鱼官网客户端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普惠金融、涉农资金投放、农村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培育发展农村长期资金市场、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等9个方面搭建了新时期我国金融助力三农工作的总体框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此金融市场紧紧围绕服务农业实体经济这一本源,逐渐完备金融市场服务乡村振兴的体系,探索出一条契合新时期中国特色的金融支农之路。

  着力增加金融支农的制度性供给。一方面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农村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通过各类新型政策工具,慢慢地增加涉农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地方政府强化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担当,稳妥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优化涉农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强化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全面发展。农业信贷担保费率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农户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目的的新型金融理财产品不断开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稳步扩大。

  持续增加财政支持,撬动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中央预算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财政三农支出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引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逐步健全,乡村振兴基金开始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不断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农林水支出22420亿元,同比增长6.3%。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逐步健全;乡村振兴基金开始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不断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涉农贷款持续不断的增加。到2020年末,我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与2019年年末相比增长10.7%;全年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我国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2019年末高3.6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55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我国农户贷款余额1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2019年末高2.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3213亿元;农业贷款余额4.27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2019年末高6.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295亿元,同比多增2580亿元。财政的保费补贴制度一直在优化。自2007年实施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补贴品种已由最初的种植业5个,扩大至种业、养殖业和林业的3大类15个小类,基本覆盖了大宗农产品的主要品种,补贴区域已由局部区域稳步扩大至全国范围,补贴比例也在慢慢地提高,并结合区域、险种等详细情况实施了差异化补贴政策。2016年财政部印发《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中央财政提供保险费补贴的农业保险标的,强化特色险种的保险费补贴支持。

  金融服务模式不停地改进革新。我国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实现了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的不停地改进革新,形成了一系列契合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政银担”模式。该模式以政府、银行、担保机构的密切协作为基础,一般由政府扶持或政府直接出资,开设相应的担保公司对符合规定标准的农业信贷项目进行担保,再由银行进行贷款发放。该模式整合了小而分散的农业信贷需求,将银行与小农户的关系升级为银行与政府的直接往来,不仅能减少交易成本,又能分散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对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政银担”模式给予持续的担保费用补助和风险代偿补助,确保该模式可持续运营。“银行贷款+风险补偿金”模式。该模式是合作银行在无担保、无抵押、低成本的条件下为贷款需求方提供贷款,假如慢慢的出现不良贷款,仍然按照相关程序得到补偿,这部分补偿金会从由财政资金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中扣除。该模式能有效解决农民财产抵押物不足的短板,提高银行积极性和贷款可能性。“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该模式是在基层银行机构和基层党组织的联动合作下实现的,首先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并由二者共同完成贷款的发放和管理。该模式的特色在于,一种原因是由基层党组织牵头设立基础性的金融服务平台,另一方面是基层银行机构和基层党组织充分的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信息、组织、行政资源、风险管理等优势的全面整合。“政银保”模式。该模式中,保险公司介入并为贷款需求主体做担保,进而由银行发放贷款,在此基础上,政府会提供对应的保费补贴和风险补偿支持,实现财政、信贷和保险的“三轮驱动”,协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该模式实现了政府、银行、保险机构风险共担,不仅能发挥保证保险的增信作用,还能弱化农业经营主体对抵质押物的要求,获得快捷优惠的贷款。除此之外,还有众多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极大满足了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一个重要部分,乡村振兴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环。在新时期,乡村振兴开始转入全方面推进、全方面实施的战略阶段。面向新起点,聚焦新需求,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农村金融的发展要从延展化向纵深化迈进。

  保持政策连贯性,持续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制度保障。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须逐渐完备有关政策法规。建立政策支持与传导机制,逐步规范乡村振兴中的金融供给。各商业银行须继续摒弃传统思维模式,将乡村振兴金融贷款纳入银行专门款项规划,并由第三方监督机构进行相对有效监督,有效发挥金融资源的带动作用。逐步完善各项金融扶持政策,调动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性。政府部门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利用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农村环境治理、农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健全乡村振兴金融风险补偿与担保机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健全多层次风险补偿与担保机制,以降低金融机构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资风险。

  全面打通金融市场下沉农业农村通道,着力补齐涉农主体获取金融要素的短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抓手,金融机构在农村分支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优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构建信用信息平台,强化村级信用建设。地方政府、农业经营主体以及金融机构形成合力,由工商税务部门与金融机构共同采集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并将其应用于征信平台,保证数据信息的时效性。强化村级信用建设,筑牢诚实守信的道德标准。完善各类金融服务机构职责,夯实涉农金融服务保障。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明确自身职责,在此基础上,充分的发挥金融机构的优势互补作用。优化金融服务人员配置,以人才教育培训推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各金融机构要不停地改进革新运行机制和模式,着力提升内部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

  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发挥基层引导作用,创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以政府支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圈的建设,促进地区农业产业集聚,奠定金融服务进驻农村的产业基础。积极创新农业产业服务模式,打造利益联结紧密、功能有机衔接、层级分工明确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产业链现代化。政府部门应结合市场发展实况,加快推进本地区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生产要素顺畅流通,为产业联动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促进金融服务机构间联动发展,凝聚金融机构力量,全方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应鼓励并引导不同金融机构共同制定工作规划,建立乡村振兴工作信息、统计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有关信息、数据的交流、对接与共享。同时,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联系,强化乡村振兴政策指导,确保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有关政策有效贯彻落实。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上一篇:乡村振兴 金融赋能激活乡村创富“一江春水”
下一篇:把金融服务带进山 把非遗文明带出来 广发卡问候非遗服务村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