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启示

时间: 2024-01-25 14:33:33 |   作者; 乐鱼官网客户端

  |万立辉 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赤峰分行,刘晓菲 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赤峰市中心支行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服务、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金融支持、加强农业强国金融供给等九个方面提出具体实际的要求。有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可以更加好地挖掘农村特色资源,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带动农村劳动人口就业,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

  突出党建引领,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十三敖包镇解放村扎实开展“党建联建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结合真实的情况,重点围绕“增强村两委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这一核心,一是组织解放村干部、党员深入学习和忠实践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定期开展全员培训,加强与优秀村组的交流和学习,注重思想建设,吸引大学生、复转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各类人才回村参加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强解放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肃认真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培训和监督,最大限度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

  用好投融资工具,支持农村多种产业高质量发展。投融资业务是金融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支持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提升,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一是积极支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依照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围绕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奶业振兴、草原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建设等政府规划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加大信贷投放;二是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三是以国家级、自治区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重点,积极支持培育玉米产业、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羊绒产业、奶产业等农牧业产业集群及农畜产品加工集成基地和示范基地,扶持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蒙字号”品牌和产业集群;四是加强对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

  不断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坚持人民金融底色,通过“线上+线下”相协同的服务模式,让更多优质金融理财产品惠及农业农村市场客户。发挥工商银行“乌兰牧骑”线下服务能力。把党建共建、信贷支持、乡村振兴、普惠金融、金融科普、外拓营销等多种模式统一纳入工商银行“乌兰牧骑”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工商银行“乌兰牧骑”支持农村牧区的综合服务体系,常态化聚焦“四区”,开展“九进”,实施“四送”,解决乡村线下服务人员短缺问题。设立乡村金融“工行驿站”。借助驻村干部优势,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致富带头人、、商店老板等发展成“工行使者”,延伸乡村服务触点。

  创新“三融”模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围绕打造“融资+融商+融智”的综合服务体系,即通过为十三敖包镇解放村提供充足的信贷支持资金,根据产业体系布局召集优质商业资源,为“三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方式,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落地实施,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提升乡村振兴治理水平。乡村振兴发展与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水平休戚相关,乡村治理水平将对农牧民获贷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点对点”帮扶期间,驻村干部重点围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推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村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治理合力;推动化解各类矛盾问题,实行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完善村规民约,培养文明乡风,促进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

  适当下放涉农贷款经营审批权限。为更好实现金融助农和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金融机构应改变目前贷款集中度相比来说较高的信贷管理体制,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定期对县域支行业务风险和业务实际的需求进行充分审慎评估,对部分需求高且风险相比来说较低的县支行给予贷款审批自主权,提高县域支行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对信贷资金的获得感。

  转变经营理念,促进业务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去专业化”已经三十余年,各行在各自专业领域发展的基础上,业务不断向其他领域拓展并取得了积极效果。在当前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于相对弱势的“三农”领域,金融机构需充分认识到金融助农的重要意义,坚持金融为民的政治站位,转变经营理念,响应国家号召,加大涉农信贷资金投放力度。

  提升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性,助力乡村振兴融资。一是依照地方差异,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从政策层面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理财产品,提高金融理财产品的便利性和适用性,从而应对农村地区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种类。根据县域各类经济主体实际的需求,不断健全并完善服务方式,开拓“绿色通道”,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贷款期限。

  助推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一是强化乡村建设数字化,倡导金融机构建立农牧户信用信息采集系统,完善系统各项功能,合理确定农牧户信用等级评价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了解掌握农牧户信用等级,提升信用体系的应用效果及覆盖面积。

  二是探索完备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掌握的涉农主体外部资源,打破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信息匮乏”的制约,消灭乡村面临的“信息孤岛”现象。

  三是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农牧户信用等级,合理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给予信用等级较高的农牧业经营主体,在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以及贷款担保抵押等方面,实现优惠政策。对于信用状况欠佳或恶意拖欠的农牧户,及时报送行政管理部门,建议对其在村委选举、粮农补发、国家惠农政策享受等方面做惩戒,督促广大农牧民珍爱自身信用,维护好自身良好信用形象。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助力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建立与大型商业银行到城市农商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沟通合作机制,实现金融服务和网点的延伸下沉,有效对接乡村振兴需求。

  二是加强金融服务,优化支付环境。要持续创新推动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在农村地区的运用,拓展手机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全方面提高农村地区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让数字金融深入农村,突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物理网点缺乏的限制,扩大农村地区数字金融服务覆盖范围。

  三是打造综合助农金融服务点,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不断丰富助农金融服务功能,全面实现助农支付服务与远程信贷服务、农村牧区电子商务服务融合建设与发展,推动助农金融服务的品质提升。

  四是结合农村改革“放管服”,加强与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介服务组织的合作,提高农村土地、房屋、宅基地等资产交易和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丰富农村抵质押产品,为农村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宣传普及金融知识,提升大众金融素养。一是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不停地改进革新宣传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可以在村委会、村支部、助农金融服务点等场所设立金融知识宣传场所,定期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利用互联网、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村民宣传国家方针政策与惠农金融业务、金融知识等,不断的提高大众金融素养。

  二是针对老年人、学生等开展有明确的目的性的金融教育服务。充分的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时间节点开展有特色的宣传,做到金融知识普及的全覆盖。

  三是做好金融消费者教育与金融知识普及。探索设立乡村金融宣传员,开展“金融夜校”进乡村活动,对村组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等就防范金融诈骗、惠农金融理财产品、手机银行使用、个人征信报告、投资理财知识等内容做培训,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带动更多农户了解金融、熟悉金融,逐渐增强农村地区的整体金融意识,优化信用环境,减少失信行为。

上一篇:人行济南分行30条金融办法助力村庄复兴
下一篇: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效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