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为媒 多路共进 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丽水方案”

时间: 2023-12-10 18:20:53 |   作者; 乐鱼官网客户端

  “我是做水果生意的,以前贷款都要找人担保,但很多人都不愿意。现在没这么麻烦了,用个人信用就能够直接进行贷款。”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老竹畲族镇老竹村村民吴新富对于这几年的变化感慨万千。

  近年来,老竹村村民以种植果蔬、养殖禽畜以及发展农家乐为主。为服务好当地经济发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水阁经济开发区支行利用“丽水市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村委合作开展“整村授信”,村委推荐贷款人,银行再审核。通过这一种方式,村民基本都能用上信贷,额度最高50万元,1个工作日即可办理。

  这样的便捷在从前很难来想象。由于农业的弱质性,金融机构有效识别风险难度较大,业务成本比较高。农业季节性、周期性强,且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较少、金融机构涉农信贷风险较大,继而形成了普惠金融服务“三农”需求不足、相关贷款违约风险大的问题。针对这样一些问题,2012年3月被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为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丽水做了哪些工作?在2022年9月获批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后,丽水又如何继续探索?

  侨乡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小舟山乡近年来积极致力于产业和环境的双升级,在推进乡村整体景观改造,打造高山山村特色景观带的同时,引进诗画小舟山文旅项目、建设共富工坊、引进水稻新品种,促进文旅、农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图为丽水市青田县小舟山乡丁坑村。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牛鼻子”。农村金融要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在市场化条件下让金融机构获得商业利润,愿意为“三农”服务。过去10年,丽水通过搭建丽水市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站、村级外币代兑点等渠道,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大幅度降低了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成本,有效激发了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在家门口享受基本金融服务,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的常态。“我经常利用午休时间来到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庆元县竹口镇黄坛村农民林岩寿介绍说,只要将银行卡插入自助服务终端,不但可以归还当地信用社帮助他做黑木耳生意的5万元贷款,还能缴纳电费。“有时候卖东西收到了现金,我还会带到网点叫工作人员给检验一下是否是真币。”林岩寿说道。

  像林岩寿描述的生活场景,在丽水农村比比皆是。取钱、转账、咨询金融知识等,经过培训后的工作人员不仅能给村民办理小额取款业务、宣传反假货币等知识,还能给有需求的农户讲解贷款操作的过程,协助办理保险业务、证券投资业务等。

  “我们已经做到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阮建明和记者说,该行组织银行机构在行政村小卖部、便民服务中心等地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办理小额取现、代理转账等基础金融服务业务,对有需求的行政村实现了100%覆盖。此外,还对条件较好、需求较大的银行卡助农取款点服务点进行了升级,加载了小面额人民币兑换、国债便民、金融消保等功能,建成多功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1267家,其中,辖内侨乡青田有业务需求的金融服务站甚至加载了外币兑换功能。

  当然,仅有这些还不够。《金融时报》记者看出,不少地区在推动普惠金融工作时,最大的难点还是产业不可持续、不成规模。

  对此,阮建明表示,过去10年,丽水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因为上述难点导致的金融需求不足的问题。“在金融服务‘三农’上,我们仍面临一些挑战。”他介绍道,丽水围绕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开展了“金融送上门”服务,但目前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仍不够成熟,缺乏配套产业支持,导致金融需求不足。

  经过多年探索,丽水依托自己的生态资源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丽水是“浙江绿谷”,山是江浙之巅,水是六江之源,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1.7%,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7年位列浙江省第一。依托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丽水持续建设完善“两山”转化金融服务站,推进以ECO生产总值(GEP)未来收益权、林地地役权补偿收益等生态资产为抵(质)押物的“生态贷”和以“绿谷分”等生态信用信息为贷款审批重点数据的“两山贷”扩面增量,全面打通“两山”转化金融通道。

  “以前想都不敢想,自己家的公益林竟然还可拿来贷款,贷款方式十分方便,不用跑银行,也不用人帮忙担保。”龙泉市住龙镇龙星村村民张高忠长期从事黑木耳和黄精种植工作,为扩大生产规模急需一笔资金。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当地农商银行,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打开“浙里办”App进入“益林共富”板块,直接查询到公益林面积和补偿金额以及可贷款的最高数额,并通过点击“我要贷款”获得了10万元贷款。这笔贷款不仅让张高忠在海拔600多米的住龙镇西井自然村扩大了黄精种植规模,还解决了担保难的问题。

  当然,除了生态产业外,丽水还立足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供应链金融等服务模式。“我们充分运用金融政策,重点支持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化的经济等产业融合发展。”一位当地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介绍说,例如,在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面,发展应收账款融资,推进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可得性。

  实际上,丽水的金融改革不仅惠及了当地人民,对于在外开店的丽水人也是重要利好。在四川经营超市多年的丽水人潘明平,打算在河北开个新店。但受疫情影响,今年没能回到老家咨询相关贷款业务。正为资金发愁时,他了解到家乡的“两小”创业通平台可以融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潘明平注册了相关信息,并选择平台上的泰隆银行丽水分行提交贷款申请。当天,泰隆银行丽水分行即收到申请信息,第一时间联系了他,在了解客户经营现状和经营计划等情况后,结合该行“云调查”等手段,顺利发放了40万元贷款。

  潘明平所享受的这一服务是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专为小超市、小宾馆经营者量身定制的“两小”创业通平台。据介绍,丽水人在全国31个省份经营小超市、小宾馆达5万余家,年营业额超100亿元。由于异地经营属于轻资产型,缺乏抵押物,这些“两小”经营者普遍面临在当地银行贷款难、成本高的问题。而“两小”创业通平台则是运用科技金融手段,通过银商线上交互对接模式,实现丽水域内域外“资金联通、融资畅通、信息互通”。

  潘明平感叹道:“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去申请的。真没想到,办理贷款能这么方便,不用赶回老家,这样的平台真好用。”

  好政策、好制度的落地离不开背后的好技术。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设计,能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强化金融服务的直达性、匹配性和适当性,大幅度的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两小”创业通平台为域外“两小”主体提供收单结算、信贷融资等服务,解决银行放款难以及域外小超市、小宾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22年10月14日,该平台已注册域外“两小”商户6825家,授信15.65亿元。

  推动普惠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据阮建明介绍,过去10年,围绕农村金融中的贷款难、贷款贵、基础金融服务城乡不均衡等痛点、难点问题,丽水持续深入开展改革创新,取得了农村基本产权全部可抵押、农户信贷增长270余倍、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行转化的金融通道、实现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推进金融标准创新六方面积极进展。

  “在改革设计上,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发挥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阮建明对记者表示,在改革主体上,不是一个部门单打独斗能够实现的,需要部门协同、多方参与,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为金融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同样深耕普惠金融工作多年的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张全兴也深有感触,他表示,希望在政策层面能够给予更广阔的空间和突破性的方向指导,给予对薄弱领域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专项资源,保障试验区高水平发展普惠金融,帮助探索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地方特色的有效路径。地方层面则需要在持续完善普惠金融工作配套机制、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共享、建设基础设施、提供精准服务等方面共同推进。发挥好地方政府的协调功能,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组,加强协作与会商,使各职能部门、市场化机构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形成合力,帮助解决难点、堵点。

  对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建议,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要加快夯实金融基础设施,通过优化政策鼓励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三农”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不停地改进革新推出简单易用、价格合理的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使金融服务更易触达农村各类主体。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加强宣传教育,持续增强农村地区消费者的基本金融知识和风险防控能力。

  就在今年9月,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证监会和乡村振兴局向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省丽水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丽水的普惠金融工作也迈上了新征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基层创新的联动推进方式改革。”阮建明表示,丽水将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聚焦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等主体,通过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在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构建农村保险体系、推动气候投融资改革、助力碳汇金融创新、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形成更多制度、机制方面的创新经验,为助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积累更多的有益经验。

上一篇:安徽出台金融支撑村庄复兴实施方案
下一篇:个人储蓄存款事务介绍!